彩88【官网】

  设为彩88【官网】 | 加入收藏  
     
   
患者服务
导医资讯Vaccine lmmunol
医保须知Medicare
医疗服务信息MedicalServices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在线留言Feedback
岐黄传薪
彩88【官网】 > 岐黄传薪

王玉名老中医跟师心得

   郝 毅 副主任医师

名老中医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将多年的临床经验与中医经典理论相结合的典范,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挖掘、整理、总结并传承是中医延续的阶梯和血脉,老中医的经验和传统技艺是无法替代的法宝,搞好继承工作是中医重要工作,意义重大。

我的导师王玉老师(1939.3-),女,吉林省梨树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玉老师于1966年从长春中医学院六年制本科毕业,1968年分配到大安县中医院内科工作,1982年调入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内科,曾担任呼吸科主任、第一党支部书记,一直在第一线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对呼吸系统疾病有较深的造诣。1992年所带领的科室成为国家中医局优势学科,2002年所领导过的科室成为国家中医局肺病重点专科,五批带教高徒十名,各弟子基本都成为各岗位的骨干力量。王老常年工作在临床、科研第一线,在临床、科研、教学三方面齐头并重,是吉林省名中医,享受国家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曾任中华内科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肺结核责任组专家,曾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审专家,全国第二、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曾获“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称号,吉林省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厅审评专家。王老师善于将现代化的手段与经典理论相结合,指导并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肺结核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十二五”期间该项目获批连续滚动,指导并参与多项新药的研制及开发,对中医事业的整体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玉教授在近五十年的临床生涯中,一直奋斗在临床第一线,王老师善于继承先人的学术思想,又不受古之陈规所限,兼收并蓄,并有所创新,是一位与时俱进、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中医大家,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尤精于治疗中医肺系疾病,在中医肺系疾病的临床实践、科研和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王老师一直重视经典理论的学习,经典著作是中医的根,临床是中医的生命,绝不能空谈理论,王老师始终强调读经典一定要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立足临床实践,学以致用,用临床实践验证着经典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理论进一步深化并加强认识,然后才能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王老师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充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将整体观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防治养生之中,对认识和处理现代心身疾病,均有所裨益。王老师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独有的思维模式,是中医临床的核心思想,有别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法,又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疗方法,而是具有个体化、系统性、多维性、动态性、复杂性、综合干预的特点。王老师认为肺系病的主要症状为热、咳、痰、哮、喘,病位在肺,而慢性肺系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基本特点是病程长,反复发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多以喘为主要表现,虚喘多为肺不降气,肾不纳气,精气内虚而形成,王老师认为肺系疾病根本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脾肾两虚,而标实则多为痰浊、血瘀;从脏腑病机角度看,病位在肺,疾病所涉及的脏腑在脾肾两脏,王老师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针对这一特点,王老师在治疗慢性肺系疾病时常强调重视调补脾肾的治疗原则。导师在常在临床中强调“以人为本,治病要人、病兼顾”。王老认为人是疾病的载体,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所引起的脏腑气血的变化都离不开人,人的生理状态及具体条件往往决定了疾病的发生、改变。因此在治病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人”这一重要因素。注重人体正气,发挥人体自我调节能力,是实现“以人为本”这一学术主张的主要手段。

王玉老师在临床实践中不仅有高超的技术,而且善于总结经验,是吉林省现代中医药研究大家,多年来进行科研立项、研究新药,研制成功治疗哮喘的“喘嗽宁片”、“银黄平端气雾剂”,治疗肺心病的“丹葶肺心颗粒”、治疗肺结核的双百口服液;治疗气管炎的“金贝痰咳清冲剂”等,均获国家新药证书,应用于临床,受到好评,特别是“银黄平喘气雾剂”成果鉴定被评为中药复方制成气雾剂填补国内外空白,尚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水平,被省科技厅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百精抗痨薄膜片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的研究,获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全国率先研制出中医药治疗肺结核新药“抗痨营养液”和中药复方治疗肺心病新药“丹葶肺心颗粒”等,“丹葶肺心颗粒”治疗肺心病,被长春市科技局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被省国家局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指导学生研制的“金兰气雾剂”治疗咽喉炎,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指导学生研制的“抗毒菌消颗粒”治疗呼吸道感染,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常为省内卫生科技人员讲新药(中药)有关临床研究的问题。帮助药厂和科研人员修改技术资料,撰写或完善科研设计等,为不少药厂研发新药把关定向,使他们少走弯路,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由于她在呼吸病专业领域贡献突出,其学识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得到同行公认。

1999年,满60岁退休被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回聘,一直穿梭于科研、临床、教学一线工作。不仅坚持常年上班,而且节假日不休息,把材料带回家写是常有的事。王老身体力行,严格律己,不懈的追求进步和钻研学习,那种刻苦专研、孜孜以求的精神,为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王老一方面贯彻省局领导号召的“真中医”思想,不辞辛苦带教五批师承高徒,期望在临床中再培育出中医界的新生力量。她非常关注国际中医药研究的发展状况,特别提到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在中药剂型、药物成分提取等方面研究水平已走到中国的前面,面对这些她总是怀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她曾讲起解放后中医界孔柏华等六位名老中医上书周总理在全国成立中医中药的研究所,就是要培养中医的科学人才,用科学研究推动和发展中医事业。当年的“六老”高瞻远瞩,当今已是大数据的时代,临床经验固然重要,但急需证据性研究作为科学依据,我们有能力建立起来中医自己的评价体系和科学道路来。

王老认为,临床是中医的生命,经典著作是中医的根,病人就是中医的本,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传统理论和技术是祖国的瑰宝;而科学是中医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医研究系统存在的使命与价值,不能与时俱进、不懂科学发展观是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的,注定要被历史淘汰的;传承是中医延续的阶梯和血脉,老中医的经验和传统技艺是无法替代的法宝,搞好继承工作是中医重要工作。